●长江商报记者 明鸿泽 大树底下好乘凉,但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小树很难长成参天大树。成都趣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趣睡科技)就是一颗大树底下的小树苗。 冲刺创业板IPO已有一年零九个月,目前,趣睡科技卡在了提交注册阶段。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IPO审核及注册阶段,市场、上市委、证监会,频频对趣睡科技对小米生态的高度依赖提出质疑。 根据招股书,小米生态企业,既是趣睡科技的大客户,又曾是其重要供应商。市场据此质疑,高度依赖小米生态的趣睡科技,可能存在利益输送行为。 备受诟病的还包括易建联突击低价入股等等。趣睡科技虽然冠以科技之名,但似乎只是披着“科技”的外衣,而无科技之实。近几年,公司研发费率仅在1%左右,174项授权专利,无一项是发明专利。 1.93亿募资用于研发存疑 年度研发投入只有600万元左右,却声称将1.93亿元募资用于研发,市场对趣睡科技的本次IPO募资用途高度质疑。 趣睡科技虽然冠以“科技”二字,但从其身上很难找到“科技含量”。 根据招股书披露,趣睡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自有品牌科技创新家居产品的互联网零售公司。从这一表述看,公司是一家借助互联网渠道销售的零售企业,销售的产品是其自有品牌。不过,公司称其主营业务为高品质易安装家具、家纺等家居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产品主要包括家具、家纺两大类别,家具主要是床垫、沙发、实木床等,家纺主要包括枕头、被子等。从营业收入构成看,床垫及枕头贡献了收入的70%以上。 趣睡科技采取“外包代工+互联网销售”经营模式,公司负责产品设计、销售,生产全部外包给A股上市公司梦百合等。 负责研发设计、冠以科技之名,趣睡科技的科技基因有多少? 研发人员方面,2018年至2021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趣睡科技研发人员数量为29人、37人、39人、34人。在这期间,研发人员离职数量分别为7人、16人、22人、15人,离职率分别为19.44%、30.19%、36.07%、30.61%,接近三分之一。 对此,公司解释称,研发人员离职主要原因为个人职业发展考虑、工作地选择与出差安排较多等因素。 报告期,其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12.69万元、11.66万元、10.36万元、6.16万元(半年),5名核心技术人员薪酬为17.47万元、23.76万元、20.79万元、11.58万元。 考虑到5名核心技术人员薪酬相对较高因素,普通研发人员的实际薪酬将更低于上述平均水平。而这,可能是研发人员离职的重要原因。 报告期,趣睡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33.53万元、630.92万元、614.86万元、376.3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1%、1.14%、1.28%、1.68%。 显然,仅在1%左右的研发费率,在A股市场上也属于偏低的,难以想象会有高水平研发成果。 据披露,截至2021年8月31日,趣睡科技已获授权专利174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29项,外观设计专利45项,无一项发明专利。从其披露的9项主要核心技术情况看,多为解决安装、运输等行业痛点。 备受关注的是,本次IPO,趣睡科技拟募资8.05亿元,拟投向全系列产品升级与营销拓展、家居研发中心建设、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对应使用募资4.62亿元、1.93亿元、0.53亿元、0.97亿元。 根据规划,1.93亿元投向家居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分三年实施,每年具体用于研发的费用分别为3074.00万元、4699.84万元、7724.72万元,年均研发费用为5166.19万元。 报告期,公司年度研发费用在600万元,这意味着,未来的年度研发费用将较报告期平均费用增长约7倍。 且不谈趣睡科技全部用募资进行研发,仅以猛增7倍的研发费用而言,市场也高度质疑其真实性。 超60%营业收入来自小米系 尽管一再自辩,但市场依然坚持认为,趣睡科技明显存在对小米系的高度依赖。 趣睡科技将自身定位为一家互联网零售公司,其产品销售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报告期,公司线上渠道销售占比均超过97%。公司称,其线上销售实现了全渠道覆盖,主要通过小米商城、小米有品、京东、天猫等国内主要电商平台销售。 趣睡科技的销售对小米系高度依赖。报告期内,趣睡科技来自小米系列平台的收入分别为3.86亿元、4.18亿元、3.27亿元、1.47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80.33%、75.69%、68.43%、65.37%。虽然占比逐期下降,但依然超过60%,仍然未改变趣睡科技将小米系列平台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的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向小米系列平台销售收入的减少,趣睡科技的经营业绩明显下降。 报告期,趣睡科技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80亿元、5.52亿元、4.79亿元、2.25亿元,同比变动56.14%、14.96%、-13.32%、9.5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为0.44亿元、0.74亿元、0.68亿元、0.33亿元,同比变动74.47%、68.52%、-8.18%、-3.44%,净利润接连下降。 2020年,趣睡科技通过小米商城销售额减少,是导致其经营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当年,公司销售收入4.79亿元,同比减少7300万元,其中向小米商城的销售收入同比减少4505万元。 随着与小米系列平台的关联交易减少,趣睡科技的相关费用不断增加。2018年、2019年,公司期间费用分别为9051.91万元、10458.0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8.85%、18.94%。2020年,期间费用为5942.92万元,占比为12.42%。根据会计政策调整,2020年将运费等计入营业成本,如果还原至销售费用,当年的期间费用率上升至19.53%。2021年,期间费用率进一步上升至19.89%。 招股书亦显示,报告期内,小米集团一直为趣睡科技第一大客户。 截至目前,小米集团的关联方合计持有趣睡科技12.0055%股权,系其第二大股东。 正是注意到趣睡科技与小米集团的依存关系,证监会反复追问,要求趣睡科技说明,一直以来以小米渠道为主要销售渠道,拓展第三方线上平台及无关联销售渠道力度较小的原因,是否存在相关障碍。 在注册阶段二次问询时,证监会还要求趣睡科技说明,公司在小米平台销售、推广、返利等方面是否存在特殊待遇或优惠。对比分析,公司在主要电商销售平台上的销售政策是否存在差异,如有,分析公司对小米是否存在依赖,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告期,小米集团不仅一直是趣睡科技第一大客户,且在2020年,其还是趣睡科技的前五大供应商,主要提供宣传推广、平台服务等。当年,趣睡科技向小米集团采购金额为2658.67万元。 小米既是大客户又是供应商,还对其存在依赖,趣睡科技被质疑有利益输送嫌疑。 19次股权转让易建联突击入股 趣睡科技股东阵容豪华,易建联等蹊跷突击入股。 根据招股书,趣睡科技成立于2014年10月,成立之时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从2015年开始,公司股权结构频繁变动。截至2019年11月,公司完成了19次股权转让、10次增资。 公司股东中,除了小米系外,还有京东系、上市公司喜临门等,更受市场关注的是,球星易建联也在其中。 小米和京东在2015年入股趣睡科技,2017年至2019年,趣睡科技的股权结构变动更为密集,一批知名机构也在此时入股,包括海泉基金、弘章资本、尚势资本、长榕资本、昆仑万维等。 2019年11月,趣睡科技本次IPO前12个月,球星易建联突击入股。 |
趣睡科技研发费率仅1%科技属性不足 大客户小米身兼供应商被指利益输送
作者: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3-29 02:21 浏览:
次
